文革壶收藏:离乡不离紫砂壶

2021-07-01   来源:

玉璧壶玉璧壶

  李自曼

  “收藏紫砂壶让我更加热爱自己曾经生活的土地——宜兴,感恩中华大地孕育出神奇的土壤和能工巧匠……”笔者近日来到爱家收藏品市场里的“木亭轩”,听朱银木先生讲述收藏紫砂壶的一件件往事。

  在朱银木的家乡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先生名叫何居渊,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曾做过县政府的秘书长,告老还乡以后一直为乡亲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何老有两把紫砂壶,一红一黑。每到过年给乡亲们写对联时,就在壶里倒上水当镇尺用。朱银木是村上学习最好的孩子,深得何老喜爱,时常跟着老先生写字儿,看他如何用这两把壶泡茶,如何在手中摩挲。何老临终时托付老伴儿将这两把壶送给朱先生,说这孩子和壶有缘。

  朱银木高中毕业后到宜兴一所学校里当老师,却仍旧没有失去对紫砂壶的喜爱。当时的宜兴人还没有指望着靠紫砂壶赚钱,只是在卖菜时,扁担两头一边放上菜,一边放上几把紫砂壶,碰碰运气。他有时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买过几把壶,但总感觉与何老先生送的壶相差甚远。于是他开始向人们打听哪里能买到好壶。

  宜兴紫砂一厂是首选。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个人去宜兴紫砂一厂买紫砂壶需要先去财务处开单子。他第一次去买了两把宝塔壶,八角钱一把。做工十分精美,泡茶也好使,但是花了他半个月的生活费。朱银木知道紫砂壶不是普通人家能够玩得起的,便和朋友一起做起了木材生意,挣到钱就去买壶。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已经收藏了200多把紫砂壶。

  此时宜兴紫砂一厂的紫砂壶从几角钱已然涨到了一二十元。他没有太多闲钱,只能一把两把的买,厂里的人见惯了大客户,自然不把他放在眼里,仓库的大门是越来越难开了。

  由于经常出入一厂买壶,朱银木被一些退休工人盯上了,他们家里藏了不少壶。原来厂里因资金紧缺,有时就用壶来抵工资,发给工人。上世纪90年代初,紫砂壶大概是三四十元一把,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涨到了两三百元一把。当年那些对厂里政策不满的人,开始喜笑颜开。

  这时候朱银木收藏的紫砂壶累积到八九千把,其中有不少是“文革壶”。它们大都出自宜兴紫砂一厂,由技术员设计图形,再由工人按照统一规格制作,每批出产上万只。

  “文革壶”有两个特点:第一是用料特殊。整体都采用中等偏上的紫砂料泥料。料配完之后需要一个陈腐期,泥料陈腐的时间严格按照规定,有专门的研究人员监督。第二是形制规矩。技术员设计好图纸之后,工人会严格按照制作。开模师傅的技术水平都比较高,产品一般都较为工整。壶透气性好,容易出包浆。

  随着紫砂收藏热度的增长,朱先生的收藏范围也逐渐宽泛。当“大师壶”受追捧的时候,他却另行其道,选择收藏青年人的优秀作品。如:鲍岳中纯手工制作的“景舟石瓢”,清秀中藏雄浑之气,朴拙中露书卷之韵;毛旭平的清水泥含香壶,方圆相接,刚柔并济;谈文贤的紫泥调砂柱础壶,朴实无华,气质脱俗。朱银木认为,青壮年时期是紫砂工匠创作的最佳年龄,是最有机会创作出好作品的时候。顾景舟在拍卖会上拍得高价的很多作品,就是二三十岁时所作。朱银木说,他很看重紫砂壶里所凝结的创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审美情趣。收藏紫砂壶让自己多了一份使命感。

  来源:北京日报


【免责声明】 本站资讯信息来源为网友投稿、本站原创、转载其他媒体,针对于网友投稿和转载其他媒体的资讯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同时我们也会标注资讯内容原始出处,东方金典集团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资讯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同意文中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0731-85119910。

扫描关注东方金典商城

扫描关注东方金典文化

标签:   东方金典,东方金典商城

推荐阅读

新闻排行

热门推荐

客服电话:0731-85119910 周一至周六9:00-6:00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芙蓉北路金诚大厦8F

湘ICP备19010253号-1  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