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神秘且神圣的动物形象,它们代表了吉祥、富贵、仁善、长寿等美好的寓意,也是中国人民的信仰和心灵寄托。瑞兽文化源远流长,古代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绘画、雕刻等艺术作品中,都可以看到瑞兽的身影。在中国的众多瑞兽中,龙、凤、麒麟和龟堪称影响力突出。中华传统瑞兽系列贵金属纪念币发行在即,让我们一同来欣赏中华传统瑞兽的风采。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距今约5000年)玉龙,是中国龙图腾最早的实物。发展至商代,龙的形象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青铜器上所能见到的龙纹线条错落凹凸,深沉雄健,显示出其超越凡世的神力和权威。到西周之后,各类青铜器上的纹饰风格与商代形成了较为明显的区别,龙的形象也更趋于平和,艺术性有所增强。至秦汉以后,龙的形象更加华丽威严,并与帝王开始建立联系。至隋唐,龙与帝王之间的固定联系被广泛接纳,但其具体形象仍在不断演变。
龙与中华文明关系密切的一大原因是先民们认为龙与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水又会造成水患,直接关系到粮食与生命。隋代工匠李春在修建安济桥(俗称赵州桥)时,便在桥上安装了带有龙形浮雕的石栏板,不过由于年代久远,隋代石栏板在后世遗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对安济桥下的河道进行清淤时,在桥下淤泥中挖出了隋代石栏板原件,这让我们能一睹隋龙风采,这块石栏板现安放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的隋唐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龙从庙堂之中逐渐走入了寻常百姓的生活,龙的形象也越发平易甚至可爱。如今,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推出了龙形文创,比如敦煌研究院出品的守宝龙摆件、陕西历史博物馆推出的腾龙摆件等。
龙的形象也多次出现在中国贵金属纪念币上。比如,1988年发行的中国戊辰(龙)年生肖纪念币、1994年发行的龙凤纪念币等。
与龙类似,凤同样是有着悠久历史的瑞兽。“天降玄鸟,降而生商”,说明凤是原始商人的祥瑞和图腾,故而在商代的文物中不乏凤形或凤纹之物,其中知名度最高的当数妇好墓中出土的玉凤。
妇好墓中的玉凤是我国目前所见雕琢于玉器上最早的凤鸟艺术形象。凤鸟呈侧身回首状,冠、喙形状如鸡,短翅长尾,尾羽分作两股交叉。冠采用镂空工艺,翅上琢出阳线翎纹,姿态极为生动,显示出商代玉器匠人精湛的技艺和非凡的创造力。
牧野之战后,武王建周灭商,中华文明开始逐步进入礼治社会。相传周将兴之时,位于陕西的岐山上有凤凰栖息并鸣叫。人们认为凤凰这种神鸟是被周文王的德政吸引而来,所以周人也将凤凰看作是西周的祥瑞,把凤凰栖鸣于岐山看作周将兴盛的吉兆。至秦汉时期,龙与帝王之间开始有了联系。为了与象征男性帝王的龙对应,凤凰的形象开始趋于雌性化,成为皇后与嫔妃们的代表,女性所使用的器物也直接用凤钗、凤冠等命名。这些改变反映了古代阴阳调和的哲学观,龙凤相衬成为阴阳和谐的象征。
麒麟与龟同样被视作中国传统文化中瑞兽的代表。目前出土的历代文物中,不乏麟、龟造型或装饰有麟、龟纹饰的文物。中国的麒麟崇拜相比龙、凤而言要晚一些,目前已知最早的麒麟崇拜肇始于春秋战国时期。与凤凰类似,麒麟也包含了雌雄双性,雄者为麟,雌者为麒,统称麒麟。而麒麟与君、后联系不多,更多的是与将、相联系在一起,如汉武帝曾建麒麟阁用以表彰功臣,宋有“千夫奉儒将,百兽伏麒麟”的诗句,清代一品武官朝服上的补子绣的是麒麟徽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麒麟的寓意是多样的。自春秋之后,人们便认为麒麟能吐玉书,而麒麟所吐之书相传为孔子之弟子申为秦王纪瑞所制之书。麒麟送子的说法则出现的比麒麟吐书晚一些,目前已知最早的麒麟送子说法出自东晋时期王嘉所著的《拾遗记》。故宫博物院中收藏有很多与麒麟相关的文物,如元代的青花麒麟缠枝莲纹大盘,清代的青玉麒麟吐书、五彩麒麟送子图长方瓷板等。
2020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紫禁城建成600年5克银币上,也出现了麒麟的形象。
四灵中,唯一真实存在的便是龟。因龟长寿,在上古时期便有部落将其作为族徽或图腾。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比较典型且常见的龟形文物便是赑屃。赑屃是龙之六子,所以其头部带有一定的龙的特征。赑屃的形象与龟十分相似,但略有差异,其口中有齿,且背甲上甲片的数量和形状也与龟不同。赑屃常以驮碑的形象示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赑屃出土于河北正定开元寺,虽其背上石碑已损,出土时仅剩残座,但重量仍过百吨,出土时震惊了世界。汉代之后,龟的形象开始作为钮出现在印章之上。目前国内已知最早的龟钮印为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长沙丞相”铜印。该印为方形,印面雕刻篆书“长沙丞相”四字。龟的头作昂起状,龟背刻有龟裂纹,龟腹下有一穿孔,为系绶带处。
瑞兽——中国传统文化的瑳瑳之珠,它们不仅是古代神话和艺术的直接体现,也承载着当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无论是文物、文创,还是贵金属纪念币,瑞兽都将给人们带来吉祥和富贵。中国人民银行即将发行的中华传统瑞兽贵金属纪念币,定会将瑞兽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免责声明】 本站资讯信息来源为网友投稿、本站原创、转载其他媒体,针对于网友投稿和转载其他媒体的资讯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同时我们也会标注资讯内容原始出处,东方金典集团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资讯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同意文中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0731-8511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