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爱德华·霍普式的孤独

本文由东方金典艺术生活馆收集整理。

原标题:迷上爱德华·霍普式的孤独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都没有。”

中学课本里讲到朱自清《荷塘月色》这句话时,我们似乎还不懂何为孤独,那时更多的是“孤独是脚下的,我们是热闹的孩子”,可如今,这句话似乎无时无刻不在影射我们的生活。于是我们开始从书籍、电影里截取孤独的片段,试图将孤独更为具象化,以便为了在某一天能够找到共鸣:“啊,原来他和我一样孤独啊!”

孤独可能是Jim Jarmusch《地球之夜》里的出租车司机,也可能是王家卫电影里的男男女女,他们无一例外都被披上了清冷的、带着孤独氛围的色彩外衣。

《地球之夜》

那假如孤独有色彩,它会是什么颜色呢?

印象中,黑白灰总是被冠以“孤独”“寂寞”的称谓,当大片的深沉色调出现在视野中,人们总是能从中感受到压迫、阴郁之感,似要被吞噬一般,鲜艳的色彩则是其对立面,是活力与热情的代表。可有位画家就颠覆了这样的“古板印象”,在他的笔下,越是明亮的色彩越是能激发人内心的孤独感。

Edward Hopper(1882-1967)出生于纽约州奈亚镇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一名商人,而母亲则热爱着绘画,大概是遗传了母亲的艺术细胞,Hopper从小就展现了对艺术的敏感性。

Edward Hopper自画像(1906)

天生内敛的性格使得他过早地披上了“孤独的外衣”,在学校里也常因沉默寡言而被同学们孤立,于是他将这份孤独感逐渐转移到了绘画上。

9岁那年,Hopper画下这样一幅画:画中的小男孩双手背在身后,周围空无一人,只有面前静静的海在波动,而小男孩微微低下的头似若有所思,又似怅然若失,你猜不透这个小男孩到底因何而独自站在此处,又因何而愁苦,我们看不到他的面容,只能从这样一个背影中感受到深深的孤寂感。这时Hopper的创作风格好像就已经渐渐展露雏形了。

Little Boy Looking at the Sea, 1891

Edward Hopper儿时就对光影有着超乎寻常的喜爱,这也在潜意识中极大地影响了他成年后的绘画创作:“当我还是孩子的时候,我就觉得照射在房屋上部的光与照射在低一点地方的光是不同的。当我看到上部的光时,我感到无比的愉悦。”

Rooms by the Sea,1951

Summer in the City,1950

Sun in an Empty Room,1963

高中毕业后,他前往纽约市插图函授学校学习,之后又在纽约艺术学院学习商业艺术以求谋生。期间,他遇到了对他的画风影响极大的老师——美国著名印象派画家Robert Henri。作为一名本身就是写实画风的推广者,Henri总是告诉学生们要用写实的方式来描绘自己以及世界的状况,评论家们也将这一批画家称为“垃圾派画家”。

Robert Henri 画作

不过也正是在这段时间里他对商业艺术产生了极其强烈的厌恶之感,Gail Levin在《Edward Hopper:An Intimate Biography》书中写道:插画学校的学习经历让Hopper意识到,他与商业的不相容就像是遗传了他父亲,注定无法在生意上取得成功。

插画家职业生涯结束之后,他只身前往欧洲旅行了三次,在Hopper的意识里,欧洲就意味着巴黎。当时,巴黎是西方世界的艺术中心,是推动现代艺术发展的腹地。在那里,Hopper吸收了一些关于印象派的概念,那些印象派画作中对于光线的处理深深地吸引了他,并也因此影响了他之后的绘画特点以及风格。

Paris Street,1906

Steps in the Paris,1906

Bistro,1909

The New Bridge,1909

1910年,Hopper结束旅行回到了美国,正式进军艺术界以求认可,他将自己的作品分发到纽约的各种展览里,但一切都不尽如人意。

Sailing,1911

卖出的第一幅画作

好在1924年他认识了之后的妻子且同样也是一名画家——Josephine Nivison。Josephine为他的事业提供了不少帮助,她鼓励Hopper尝试不同的艺术形式,而Hopper也将妻子作为日后画作里女性的原型。

Room in New York,1932

Eleven a.m.,1926

Hopper早年间的创作大多以风景为主,乡村、田园,无一不是他笔下尽情挥发的题材。

Railroad Sunset,1929

South Truro Church,1930

他创作的《铁道旁的房屋》成为了其荒凉都会画作的起始点,而这幅画在日后也被奉为美国艺术的经典之作。在画中能看到明亮的阳光照射在房子上投射出深深的阴影,但铁轨上并没有列车经过,寂静的环境使得房子更显突兀巨大,悲伤的氛围也逐渐扩散。

House by The Railroad, 1925

之后Hopper创作了许多类似的画作,这其实也体现了其中心主题:现代生活的进步导致农业社会的损失。

The Lighthouse at Two Lights,1929

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口呈现爆炸式的增长,Hopper发现人们每天行色匆匆摩肩接踵,但大家似乎都形单影只,这给予了Hopper不少的创作灵感,他开始将创作主题转为都市生活。

在描绘寂寥的都市生活时,Hopper更倾向于人造光,你能看到日光灯投射在地面、房屋上的光线在深夜里透露着丝丝诡异。

Automat,1927

New York Movie,1939

Summer Evening,1947

最著名、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幅画作便是他在1942年创作的《夜鹰》。午夜时分餐厅里的日光灯十分明亮刺眼,透过窗玻璃投射在外面的街道上。餐厅里零散的分布着四个人,但每个人似乎都没有任何交流,他们远离着彼此,也远离着观看者,这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为画作蒙上了神秘的面纱,让人不禁好奇这几个人为何于深夜坐在这里。

Nighthawks, 1942

巨大的孤寂感充斥着整幅画,同时也在悄悄充斥着我们的内心,就连Hopper也亲口承认:“不知不觉中,我在画一个大城市的寂寞。”

Hopper很擅长运用大面积的色块、光影来描绘孤独,而这些孤独时刻也常常被安排在便利店、地铁、咖啡馆里。画作中主人公的眼神、举止都为观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我们在观赏时会在心中幻想这些人的情绪、经历了什么事,这是一个很微妙、很暧昧的过程。

Chop Suey,1929

Chair Car,1965

当然了,人造光虽然是Hopper的创作特点,但自然光也占据了Hopper一大半的绘画作品。自然光没有人造光所带来的孤独感浓厚,但过于强烈的自然光也在无形中呈现了一种诡异、板正的错觉,无论是阳光下期待的眼神、还是整齐划一的西装男,都在冥冥中投射出一种或失望、或隐晦的感觉。

Cape Cod Morning,1950

morning sun,1952

People in the Sun, 1963

Edward Hopper其实常常在创作过程中缺失灵感,他总是花费大量的时间来研究构图。可即便作品稀少,他的画作依然激发了无数摄影师、导演、画家、作家的灵感。

美国导演Alfred Hitchcock拍摄的《惊魂记》里惊悚的古典豪宅就是从《铁道旁的房屋》中汲取的灵感。

左:House by The Railroad, 1925

右:《惊魂记》1960

同时也是Terrence Malick拍摄的《天堂之日》中许多房屋、乡村景色的灵感来源。

Hopper对于光影的处理,以及对于人们在光影下流露出的情绪也影响了不少导演,比如David Lynch、Billy Wilder、Jim Jarmusch等等。

Gustav Deutsch在2013年拍摄的《雪莉:现实的愿景》就是由Hopper的13幅名画构成了美国社会历史的现实景象。

他的作品帮助我们从一个更理性更具象化的角度去认识孤独这一本身就比较抽象的东西,想必这世上大概再也没有艺术家能像Edward Hopper一样精准地捕捉到现代都市生活的孤独了吧。

(图片来源于FAKESHION)

更多收藏咨讯,请关注东方金典艺术生活馆商城。

声明:本文转载自FAKESHION 作者:Lillian2019-10-11 10:25,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东方金典艺术生活馆仅作信息传播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 本站资讯信息来源为网友投稿、本站原创、转载其他媒体,针对于网友投稿和转载其他媒体的资讯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同时我们也会标注资讯内容原始出处,东方金典集团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资讯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同意文中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0731-85119910。

扫描关注东方金典商城

扫描关注东方金典文化

标签:   自画像,王家卫,咖啡馆,爱德华·霍普,绘画作品

推荐阅读

新闻排行

热门推荐

客服电话:0731-85119910 周一至周六9:00-6:00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芙蓉北路金诚大厦8F

湘ICP备19010253号-1  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