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博物馆展陈手法的差异

2020-02-28   来源:文博圈

东方金典艺术生活馆,让你在收藏的路上不迷路!

  任何一种艺术体都有其特定的表现手法。音乐是时间的艺术,它利用声音的节奏、大小组成优美的旋律;绘画是平面的艺术,它利用抽象的线条、颜色塑造具体的形象;建筑是空间的艺术,它利用架空的基础、墙体构建多维的立体;影视是综合性的艺术,它糅合声色光电的特点,创造全新的艺术体现。

  而博物馆则是另一种综合性艺术,它的表现手法更是以音乐、绘画、建筑、影视、文物装备等为辅助,突出文物藏品为主体的艺术,通过专业的展陈表达,文物藏品的文化内涵得以重建、释放,以及给予参观者美学的感染。

  博物馆所进行的展陈设计,是博物馆与公众进行沟通交流的直接形式。随着时代的进步,博物馆展陈手法也在不断得到改善,从最初单纯的收藏、摆设,到有简单的装饰美化的陈列,发展到现在运用现代化多学科技术手法与表现形式,创造和建立包括室外环境在内的整个博物馆开放区的特定形体与空间。

  这种具有现代化设计意识的表现手法,从宏观上讲,需要我们研究如何表现博物馆整个开放区的室内外环境的意境和气氛;从微观上看,需要我们研究表现实物原件和辅助展柜、配件等在陈列中的组合形式,充分应用美学法则,科学地形象化地塑造文物藏品的艺术魅力、可展示形象和舒适的展陈环境氛围等,以此感染吸引观众,从而达到预期的宣传教育效果。

  现代博物馆的展陈手法多以场地环境为导向,以展柜为载体,托台、托架、抓件为助手,灯光变化为驱动,多种多媒体科技技术为突破点,对文物藏品的展陈表达进行综合设计。一般情况下,博物馆都有自己的馆藏优势,而博物馆基本展陈也是基于其优势策划布置的。走访众多中外博物馆,我们会发现在展陈手法上的一些细微的差异,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探讨。

  博物馆陈列展品密度的趋势

  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的展陈手法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以展品密度为例,传统上,我国的博物馆在展品密度方面往往采用突出重点、注重空间体验的“少而精”低密度陈列手法,而西方国家的博物馆则是尽量为了满足观众的客观需求,多采用高密度的陈列展示方式。

  相比单独或宽松的低密度陈列,高密度陈列多具立体化,可给参观者提供多维度不一样的丰富观赏体验。比如面对高密度的展品展陈,普通参观者可以走马观花,充分体验展品多样性带来的视觉冲击和震撼感;专业参观者则可以逐一比对,慢慢品味不同展品的艺术差异、内在联系以及及丰富的文化外延。

  因此,这种“展品高密度”展陈手法在欧美博物馆以及亚非一些知名博物馆中最为常见,尤其是以英国的大英博物馆为代表,明显地表现出了高密度,略摆设的特点,海量展品展出,让参观者犹如置身于世界文明,丰富感和吸引力持续不断,让参观者流连忘返。

  大英博物馆

  又如法国卢浮宫博物馆的绘画陈列,它在立面上采用多层陈列的方式,充分利用展板提供的大量空间,让展品陈列数大大增加,呈现出展品形态的丰富多样,让参观者每次来参观都会有新的收获和感悟。

  这样的陈列方式一方面较好地表现出了博物馆文化的宗旨,另一方面也以其丰富的个性和博大的陈列感给人深刻震撼和文化启迪。近年来,这种国外高密度展品陈列手法也逐渐在国内一些博物馆得以探索与尝试。

  然而,高密度的陈列方式,也并不是采用“拿来主义”,全盘硬套。若展品的陈列密度过高,只会给观众一种杂乱无章之感,难以理出展陈的头绪,很容易就使展品的展览效果大打折扣。而博信文博科技作为“文博设备全定制化生产”的倡导者,集研发、生产、服务于一体的专业文博设备科技创新企业,正力图把文博展馆的展陈环境及文物装备研发纳入到深度专业化、智能化、灵活性的生产定制模式中,助力国内博物馆陈列手法打破传统模式,融合国际思维,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推动国内博物馆展陈手法创新发展。

  对于展品低密度陈列手法和高密度陈列手法相比,低密度陈列手法在主题表达展馆方面更加偏重于灌输式的宣传,它能够更好地做到对美术设计与文物编排的完美结合。而国外流行的高密度陈列手法,其主要着眼点是突出文化服务,丰富多样的文物陈列,让以文物自身特点开发主题变得无限可能,会带来参观者多次的震撼感和持久的兴趣度。

  因此,在博物馆的展品陈列设计中,“展品密度”应从主题定位、展品特质、功能特性以及人本主义等方面重点考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只有做到恰到好处,没有教条式的约束,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展陈,用合适的展柜、展板达到展陈的最佳艺术效果,凸显展品的个性,实现与博物馆需要表达的主题和谐一致,更好地推动博物馆陈列艺术的多样化发展,更好地为公众服务,这才是最合时宜的展品密度展陈手法。

  照明标准对博物馆展陈的影响

  光是展陈环境设计的先决条件,若没有灯光的博物馆,美感则无从谈起。展品陈列与陈列环境氛围营造都需要光来烘托,利用光与影的投射角度、方式、强弱变化等,使展品陈列产生特殊的艺术表现效果和文化感染力,是博物馆展陈手法必不可少的媒介。如何将灯光应用得恰到好处?既可以更好烘托展陈气氛,表达情感,又可以使文物得到适宜的被保护,这是当下我们需要去思考和探索的话题。

  进而,出于保护展品考虑,博物馆对光辐射有严格的控制标准。自然光中含有大量的红外、紫外辐射,所以必须严格控制;而人工照明中也有选择性的使用光源,实行过滤处理。

  有业内人士指出,我国博物馆照明方面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对光的应用也不够重视,个别博物馆在处理上更多的是只考虑理论知识而脱离客观因素,存在“重保护、轻展示”的现象,出现了一些展品受光照影响并不大也用上最高规格和超标准的保护待遇。这样,就会导致展厅昏暗,给参观者的体验较差。

  鉴于此,相比国外,我国博物馆的照明标准控制稍显严苛,在实际应用中,偶尔会出现超过标准的情况;而国外博物馆更善于借助光源提升展示效果。因如此,人们有一种“国内博物馆黑漆漆,国外博物馆亮锃锃”的错觉。

  据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教授吴世康说:“普通的可见光波长在 400 纳米至 700 纳米之间,低于 400 纳米的紫外线能量很大,容易被物体吸收,从而使物体变质;而高于 700 纳米的红外线能量小,不易被物体吸收,很安全。木材,植物,丝绸等物质都是高分子结构,含有纤维素或蛋白质,容易受光、电、细菌的影响而变质、损坏;而一些物质如石头、铜铁、陶瓷等不容易受光的影响。”

  因此,博物馆不拘泥于传统以暗为主的灯光应用惯性思维和对文物过度保护意识束缚,应科学的结合专业文博设施装备,制定灵活适宜的配套灯光照明解决方案,是我们值得去积极探索的方向。一味追求暗或亮,都不是博物馆文物展陈的终极目标。在文博设施装备的灯光照明设计中,应紧密联系展陈的目标,对现场进行多方位的考察,包括现场的空间结构、文物展品的摆放位置、展品的材质、特性以及文化特色等,在满足文物“展”与“藏”的应用功能基础上,制定出超越“展”与“藏”的展柜灯光照明一体化设计方案。

  比如:简约通透的展柜配合不同角度、层次、色彩的灯光技术应用,最大限度地呈现出文物的外在形态特征与内在文化底蕴,促进展品及博物馆层次的体现;针对博物馆展品数量大,类型多样,形态丰富,利用有防护作用的灯光照明设备和多媒体技术应用多角度地呈现展品,为观众提供更加自然生动的文化接受环境,从而实现博物馆传扬积极向上的传统文化的本质职能等等。

  无论国内外博物馆展陈手法有着怎样的差异,我们都应该以开放的思维,吸取精华、剔除糟粕,结合实际情况和市场需求变化,制定符合博物馆自身特性的展陈设计方案。而伴随着互联网+新时代的快速发展,相信,会有更多各种新理念、新技术和新设备层出不穷,从而带动博物馆展陈理念和技术手法应用的不断提升,涌现出更多全新展陈手法引领潮流走势,让我们拭目以待。

更多收藏咨讯,请关注东方金典商城。

声明:本文转载自文博圈,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东方金典艺术生活馆仅作信息传播使用,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 本站资讯信息来源为网友投稿、本站原创、转载其他媒体,针对于网友投稿和转载其他媒体的资讯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同时我们也会标注资讯内容原始出处,东方金典集团刊载此文仅为提供更多资讯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同意文中的说法或描述,也不构成任何建议。如对本文有任何异议,请联系我们0731-85119910。

扫描关注东方金典商城

扫描关注东方金典文化

标签:   博物馆

推荐阅读

新闻排行

热门推荐

客服电话:0731-85119910 周一至周六9:00-6:00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芙蓉北路金诚大厦8F

湘ICP备19010253号-1  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